首页 >> 最新文章

李嘉诚们扼杀了香港经济加热片

发布时间:2023-08-10 21:00:59 来源:左右五金网

李嘉诚们扼杀了香港经济

李嘉诚们扼杀了香港经济2014-01-22 11:58:03 分享到:文/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

从住宅到生活用品,从电力能源到道路交通,从购物商城到电讯网络,港人警觉“衣食住行”无不在几大财团的势力范围之中。随着香港营商环境的日益恶化,“垄断”成了近年来香港社会批判中的一个关键词,不少人批评,是大财团的垄断扼杀了香港经济的活力和未来。垄断如何伤害了香港经济?香港又为什么不限制垄断呢?

香港主要的财团所控制、入股的企业品牌,从住宅到生活用品,从电力能源到道路交通,从购物商城到电讯网络,港人惊觉“衣食住行”无不在几大财团的势力范围之中。  不久前,一张名为“香港人,你有多少选择”的图在香港Facebook、网上社区广泛流传起来。经过众多网友、媒体的添补和改进,列出了香港主要的财团所控制、入股的企业品牌,从住宅到生活用品,从电力能源到道路交通,从购物商城到电讯网络,港人惊觉“衣食住行”无不在几大财团的势力范围之中。

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华人首富李嘉诚,有一句跟他名字谐音有关的俗语——“香港,是李家的城”。住在长实旗下住宅的笔者对此深有感触,除了每个月将一半收入贡献给房贷外,家中安装的电话网络是李家和记黄埔的,看电视和听电台是他儿子李泽楷电信盈科的,在日常消费的楼下商场,买菜要走进百佳超市,生活用品要去屈臣氏,买手机上台要去“3”……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消费,全部流进了李家的钱包。

随着香港营商环境的日益恶化,“垄断”成了近年来香港社会批判中的一个关键词,不少人批评,是大财团的垄断扼杀了香港经济的活力和未来。

香港被垄断了多久?

说到垄断,大家从经验出发认为一定与权力和腐败相关,在香港也有不少人这么觉得,但与事实却有一点距离。

其实,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香港的经济尚未启动时,财团垄断情况已经非常严重,英资四大行怡和、太古、和黄(当时还不属于李嘉诚)、会德丰几乎垄断香港经济的方方面面,汇丰银行更支配着香港经济命脉。

到了七八十年代,做实业起家的本地华资富豪船王包玉刚、“塑胶花大王”李嘉诚等频频发起收购战,将香港电灯、九龙仓码头等重要资产收入麾下,甚至成功吞并了和黄与会德丰。

随着香港经济腾飞,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,地产业也越来越有利可图,因此不少制造业出身的富豪都跟随包玉刚、李嘉诚投入地产,甚至卖珠宝盈利不菲的郑裕彤也加入其中。才智过人的霍英东、郭德胜(新鸿基地产创始人)、李兆基(恒基地产主席)则靠创意取胜,以旧楼翻新、分期付款、卖“楼花”等方式,迅速在地产战国中崛起。到了八十年代,这些财团已经全面进驻香港公用事业(1511.939, 26.61, 1.79%)、交通、电信、零售等各个行业。

所以说“李嘉诚们扼杀了香港经济”当然并不准确,一个明显的事实是,财团垄断至少在过去并没有“扼杀”香港经济,甚至一直伴随着香港的经济腾飞。其实,财团垄断在资本主义市场是如此普遍,仅仅在美国,从上世纪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,汽车巨头通用,到今日新生代熟悉的微软[微博]、苹果,无不曾被批评垄断,甚至因此面对不少诉讼。

垄断如何伤害香港?

不过,如果因此就自我安慰,认为财团垄断并不影响香港经济,那显然也是自欺欺人。

尽管与市民最切身相关的垄断恶果,例如联手操纵物价等尚未明显浮现,但香港中小企业尤其是新生的企业处境艰难,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

在人声喧嚣的商业区,两三年前开始最地道、声名远播的港式小吃已经不断消失,各类特色店铺纷纷难敌贵租。有经营外卖小吃店的老板为笔者算过一笔账,最小型的外卖店铺平均每天卖一百多份外卖,以每位顾客消费三十元计算,月营业额十多万元,算上水电煤气、店员工资等成本,大多只能接受一、两万港元每月的铺租,而商业区铺租动辄十余万乃至数十万,小商家只能望洋兴叹。

更为惊人的是,在过去一两年中,除了各种街坊特色小店铺销声匿迹外,连电影院、大型酒楼、传统百货商场也纷纷从铜锣湾、尖沙咀等核心商业区撤退,以奢侈品为主的商铺几乎“一统天下”。

毕竟,几十年前的经济腾飞期早就过去,香港已是今非昔比。随着其内地“门户”地位下滑,“自由行”过度输血副作用不断,香港多种产业早已利润微薄,生存艰难,产业的多元化程度急剧下降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由于地价推动铺租畸形地居高不下,渐渐地,只有以地产为核心的大财团旗下的企业才有“活路”。

香港政府为什么不限制垄断?

说到底,昂贵的租金才是伤害经济的关键。这与地产商当然不无关系,地产巨头早年囤积大量廉价地皮,同时垄断了大小商场出租铺位,成为了地价上升中的主要受益者,并且令新竞争者难以进入。

但高租金的根源,还是在于政府长期以来的高地价政策与土地供应不足。自半个世纪以前,港英政府为了统一规划土地,并且为建设城市筹集资金,就通过各种手段占据了香港大多数土地所有权,并且通过“卖地”(实质是仅有一定使用年限的批租)来获得了巨额资金。

自港英政府时代起,土地买卖占政府收入一度高达30%,到近年来最低也占约5%,仍是香港得以维持低税率的一大支柱。要改变这一状况,意味着必须开征新的税项才能维持收支,即便今日的特区政府也“骑虎难下”。再加上曾荫权时代对楼市暴跌过度恐惧,卖地速度与需求脱节越来越大,土地供不应求,价格进一步上升。

许多人或许也有疑问,即便高地价一时难以改变,香港政府为何不能对垄断作出一定限制呢?

如上文所述,香港的垄断由来已久,其实从1997年回归前开始,就“反垄断”立法的呼声一直就没有停过。香港政府从英国殖民时代开始,一直坚持英国古典派经济学中的自由经济理念,坚持“大市场,小政府”,对市场尽可能不加干预,甚至在经历了多次金融风暴的冲击后,依然几乎没有宏观调控工具,而“反垄断”作为政府对经济额外施加的限制,一直未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。

香港近期连续第二十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。从学界到商界,多数人依然认为香港经济的自由度是香港最重要的竞争力,如果引入反垄断法等等限制措施,势必令许多大型外资对进入香港市场却步,而在政府干预下的产业发展,也未必就能随心所愿。

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。香港过往的优势逐渐消失,简单低税率、自由的市场则成为了今天香港不能失去的“核心优势”,也是与新加坡、上海等新晋金融中心竞争时最被强调的特点。新一届香港政府一边面对着要维持香港自由经济的优势,另一边又必须矫治高地价和产业集中的痼疾,提出政府要从“无为而治”走向“适度有为”,这个“适度”如何把握,真的不是一个容易的抉择。

(本文作者介绍: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,任职多年,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。)

上一篇:12个地方自贸区获国务院批复 多部委调研下一篇:地方GDP之和远超全国:相互商量定数据

关于元宇宙的脱口秀

比特币币种有哪些

Bitget交易平台可以提现吗

300开头的元宇宙概念股

友情链接